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怎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认为,司法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独立审判的司法原则,绝不容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干涉个案的审判,重树立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感。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是司法机关要把“公正司法”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司法个案和工作环节。
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阳光是天下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增强司法公信力最好的催化剂。老百姓最痛恨的是行使公权力时,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因此,必须实实在在推进司法公开,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个人的私心私利就会受到约束。
应当肯定地讲,近些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在努力推进司法公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都在想方设法、创新举措、丰富载体,将能公开的都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公开。
从有关报道发现永善法院近年来在司法公开方面举措频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该院设立业绩公示栏按季度上墙公布每位法官工作业绩;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重大案件审理情况;完善法院门户网站上网公布裁判文书、发布法院工作动态信息;定期开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公众零距离认知、了解、监督法院、法官;深入开展了“阳光司法工程”巡回开庭使审判更加公开、透明,全方位、多渠道公开了法院的工作。这些举措,让老百姓对司法过程看得见了,也就消除了疑虑与不满,极大地推进了司法公信力的进一步增强。
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不是一蹴而就这么简单,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司法公开也与之同伴同行。当前,法院的司法公开在公开方式、内容、环节、深度、广度上,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上级法院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有潜力可挖掘。如:法律文书上网,有的法院就还存在选择性公开,或者将“装饰”过的文书进行公开。这就与上级法院要求和群众的期望是背离的。这方面,永善法院做得很好的,2013年该院已上网发布裁判文书33份。2014年伊始即已出台相关制度,严格要求法官将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对不宜上网的裁判文书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又如省法院在2012年、2013年统一部署开展的“阳光司法工程”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开形式,对普法和教育群众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有的法院、法官怕麻烦,有的法官庭审水平不高,怕出丑,所以存在走过场、开展少等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好这个平台的效用。
司法公开在路上。只有开始、没有结尾。要用老百姓听得清、看得懂,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这也是司法公开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尊重法律,理解法院工作,才能树立司法权威,让民众感受到司法公正就在身边。着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人民法院应进一步拓展公开的领域,加大公开力度。第一,阳光司法活动、巡回办案、流动法庭要与普法宣传结合起来,增强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第二,各级人民法要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法院的部署要求,全面、真实地落实法律文书上网,真正达到倒逼法官素质和案件质量提高的作用。但要注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防止泄漏后被不法分子利用。第三,要持久、广泛地开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给代表、委员和群众提供“零距离” 接触法官,了解法院各项工作情况,切身感受司法的公开与公正的机会。
二是要加强法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官的理论修为和审判技能,增强敢于公开的勇气和自信。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要我们的法官具备了深厚的法学理论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审判技能。就能把案件办好,就不怕别人挑刺、“拍砖”。
三是法院和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司法公开的良好氛围。首先,法院要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其次,媒体也要善待法院公开行为和事项。应正确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监督和批评。不要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去猜测、指责个别案件中出现的暇疵。甚至打着监督的旗号,恶意炒作,向法院和法官施压,干涉司法个案审判,打击法院实施司法公开的积极性,防碍司法公正。
把司法权力晒到阳光下,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每一个案子都体现公平正义,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热切期盼。愿人民法院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切实担负起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