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安部、司法部等16部门立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心部署和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这既是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的重大举措,也是司法回归人民性,社会矛盾化解依靠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突破。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工作原则已确立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除了司法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以外,还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复议、听证等诸多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手段和平台。也正是这些平台合力联动所发挥的作用,使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前,平息在萌芽中,使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图强。长期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大调解是最佳方式,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钥匙和法宝。
人民调解组织是依法设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精神表明,人民调解的本质是群众自治,其调解纠纷过程的本身就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活动的过程。不言而喻,人民调解就是群众在管理群众,群众在教育群众,群众在服务群众,群众在进行自治。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出自群众推选,代表身边群众,服务身边群众。反言之,人民调解组织不代表群众、不依靠群众、不服务群众,就失去群众的信任,失去调解纠纷的基础,化解民间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就无法开展。行业、企事业、区域性、待业性的人民调解亦与之同理。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的体现。行政调解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或行政纠纷的一种方法,对属于本级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民事争议和行政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行政调解不可避免带有行使行政公权的色彩,在调解纠纷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在人民群众之中寻找酿成纠纷的症结、在人民群众之中找出化解纠纷的答案。行政机关要做到对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调解,就更应当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行走在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民情,关切民生,凝聚民心,疏导民绪,建立感情,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心连心,才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及早化解矛盾纠纷。仲裁、消协受理投诉等纠纷的有效化解,同样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司法调解是我国重要的司法制度。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是司法人民性的直观体现,是人民司法这一“东方经验”的传承与升华,是司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工作原则。调解解决纷争,是审判活动处分民事权利的必经程序,是当事人的首先方式。人民司法的传统、制度、经验和人民性属性,都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众理解、民众信任和民众支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要坚持调解优先;及时、便捷、和谐地解决民事纷争,要坚持调解优先;减轻诉讼成本、案结事了、息诉息访、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认同感,要坚持调解优先。做到调解优先,收到调解良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对司法调解活动的参与和监督,要把“看得见的公正”晾给人民群众。坚持司法公开,坚持就地巡回办案,坚持当平民法官,坚持人民满意标准,就是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重要法宝。建立县、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机制,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工作机制的潜力和作用,要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要依靠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和参与。人民教育人民,群众管理群众,力量的源泉和强劲的合力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最好的机制也联不起动不了。实现调解矛盾纠纷三个衔接(政法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衔接,乡镇综治工作中心与驻乡镇派出机构衔接,村居调解组织与“一站式”服务窗口、警务室衔接),不走群众路线,也衔不住接不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机制工作平台,首先是一个了解、掌握、关注社情民情、民声民意的窗口和通道,信息的获取不能只靠被动接收,要主动深入群众中去进家门、听真话、探实情。其次是一个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调处、分流、跟踪、监督的聚散地,做好这些工作,也是一个广义上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因此说,群众路线构建大调解格局,实现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联动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特色法治文明的今天,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坚持群众路线,举群众为英雄,大调解就一定能调出人民所盼的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