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地铁自动扶梯逆转酿惨祸,服务商奥的斯成千夫所指;7月10日,央视曝光天价家具造假,达芬奇家居被万人唾骂。
达芬奇奥的斯挺过14天就没事?9月9日,《北京晚报》发表一篇报道,有专家谈危机规律。在整个社会关注下,危机致使两企业面临压力被无限被放大。当然,两家企业为了在市场站立不败之地,使尽浑身解数。据观察,现在企业在公共危机面前,多是采取道歉、赔偿、辩解这些办法,最终把丑闻交给了时间,让时间淡化一切,最终盼来不了了之。这些丑闻的企业,虽是夹着尾巴一段时间,但还有咸鱼翻身之机会。
据此可猜测,达芬奇奥的斯“挺过14天”,还能hold得住。那么,类似达芬奇奥的斯这些问题企业假如不依靠企业道德和责任求得生存,出事后也不好好反思,而是依靠“挺过14天”公关理论谋得“苟且偷生”,更值得思考。
发生丑闻的无良企业给人留下伤害太大,无良企业应该得到惩罚。毕竟,这些不良企业一开始就不把消费者权益放在眼里,连企业道德都不在乎。
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一个是世界最大的电梯服务商,一个是“最受富豪青睐的家具品牌”,达芬奇奥的斯在发生如此恶劣“丑闻”之后,被人骂为“奸商”,无良行为遭到强烈谴责。一阵骂声过后,如何催生企业道德血液?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在国内,企业违规违法成本低,成为一种现实。近年来,国外一些企业在本国或其他国家不会频频出现质量事故,而在中国却是接二连三的发生质量门事件。例如,家乐福、沃尔玛、西门子、IBM、雅芳、摩根士丹利等跨国巨头在我国屡屡爆出的违法丑闻。但是,这些国外名牌企业是“请进来”的,没有对其进行严厉惩罚。其原因比较复杂,简单理由或是国外品牌企业进来能带来大量税收,拉动经济发展,或是给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带来“政绩”。就此,国外企业享受这种待遇。当然,国内不少大企业要么打着“出口纳税大户”,“民族脊梁品牌”,“行业大鳄”,“央企”等旗号,也能享受最低惩罚标准或保护的“待遇”。
惩罚不良企业的法律存在缺陷,执法力度不高,很难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有人说,我们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不少企业在疯狂追求效益、利润、市场扩张的大形势下,企业往往会缺少对自身自律,加之政府、法律监管不到位,“唯利是图”成为终极目标,违法违规行为从此出现。其实,一些出现“丑闻”企业之前曾有犯错,但受到处罚很轻,不足成为教训。最终,铤而走险。
通过法律手段来来解决企业流淌“道德血液”问题,应成为一种法治国家对市场管理的必然趋势。某些国家对不良企业往往发出一张天价罚单,令企业家倾家荡产,让无良企业从此消失,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可惜,在国内还未能做到这一点,国内法律上对于“惩罚性赔偿”具体做法一直未能明确下来。从此,让不良企业有了空子钻,消费者维权门槛高不可越。
以此看来,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唯有类似国外天价罚单的做法,才能让某些不良企业没有“挺过14天”的公关理论,流淌“道德的血液”才是企业生存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