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不易,讨薪更难。中青报、央视《新闻1 1》都在“严重关注”欠薪问题。辛辛苦苦给你干了一年,不仅没有按月发给工资,到了年底还是啥都没有,你说被欠薪的农民工们能不窝火吗?
都在说要创新社会管理,可是连个“干活给工钱”的事儿都管不好,这算创什么新、管什么理?好在舆论压力之下,许多地方对欠薪问题开始重视起来了:安徽,为讨薪设立绿色通道;江苏,半小时维权服务圈启动;重庆,成立农民工欠薪法律救助中心……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更是不容易,亲自带领农民工去执行讨债。
截至目前,河南省高院受理农民工讨薪案件644起,结案487起,涉及金额1.23亿元。这个数字可以看到他们工作的努力,也可见欠薪问题的严重。张立勇说:“涉及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必须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要当即立案、当即审理、当即执行。”这里的三个“优先”和“当即”让我们看到,为了帮助农民工讨薪,司法法律硬起来了!
对于拖欠薪酬,正常的路径本应该就是打官司,而不是依靠政府、依赖社会。但我们的特色就是这样,有纠纷不是首先想到打官司,而是去找关系、去找媒体、去找政府,这早已成为习惯性的“路径依赖”。一听要去打官司,普通人真是两腿发软。这是因为长久以来,“打官司”给人的印象是“打关系”,或者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甚至赢了官司却输了钱。
说在讨薪中“让司法硬起来”,其实是要司法积极起来、公正起来。欠薪、讨薪的官司,再简单明了不过,张立勇说得好:“看你是不是欠人家的工资,人家是不是在你这儿干活了,只要存在这个实体,我们就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主持正义。”
欠薪是广义“欠债”的一种,“债”是一个古老的法律概念。古罗马时期的皇帝法学家查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法学命题:“债是依国法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债,就像是一条锁链,将特定的当事人拴在一起,互相之间,或享受权利,或承认义务。《法学阶梯》的阐述很清晰:人在成立债的关系之前可以自由行为,但债成立以后就好像被戴上了锁链,行动因此受到限制,使之感到他人对自己的管束。
奇怪的是,今天在我们这里,社会文化心理反而是“债多不愁”、“欠债的是老爷,讨债的是孙子”、“我欠你越多,你越是在我手里”,等等。世界就这样被颠倒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讨薪,就变得越发艰难。是时候司法要硬起来了,要把颠倒了的重新给颠倒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