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春节,是两千多年就安排好了的固定日程;中国的春运,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兴盛的人员流动。春节的传统毕竟是强大的、恒久的传统;而现代的社会毕竟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两者在今天的交集,就成了世界头号人口大国的独特人流风景。
1月8日启动的2012年春运,为期40天,预计客流量将达到近32亿人亿人次——这是一个惊天的数字。发改委、铁道部都说现有运力无法支撑这么庞大的客流量。这算是实话实说。
人慌马乱,人山人海。没有加入春运洪流的人,真当是安稳幸福的。否则,就是双重的苦难等着你:先是买票难,后是坐车难。老家在陕西安康的陈丹平,在上海一个工厂当电焊工,他从1月3日开始购买返乡火车票,通过网络购票没有买到手;从1月5日晚到7日,他在火车站排队,整整三天两夜没合眼,结果同样没买到票。最终陈丹平和同伴只好购买汽车票回家,6张汽车坐票,总计2838元,花费了一个人近一个月的工资。想想吧,从东部的上海坐汽车回到西北——不是卧铺是坐票哦,是个什么滋味?那种辛苦,一般人想起来恐怕都要腿软。
今年的火车票,首次实行网购,这个网上“便利店”,反而让那些不会上网、也买不起电脑的农民工晕死。所以有农民工致信铁道部,说买票资格被网购剥夺——过去排队买票是折磨,现在想要这种折磨也没有了。
我们要改变春节的传统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只能改变现实。中国与美国地盘差不多大,人家的人口是中国13多亿人的零头,极而言之:中国今天的人口如果跟美国一样只有3亿,那会有这么恐怖的春运人流吗?所以那些一直在嚷嚷放开肚皮生孩子的所谓人口学家,应该每天去买票坐车体验春运。控制人口,是消解春运苦难的基础的基础。
减少流动,是第二个基础工作。春运的人口流动,最大的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即“返乡过年”与“回城工作”。减少“外来务工人员”返乡的比例,有赖于平常减少“家庭分离”。由于城市基本上不接受外来人员的家庭,只接受家庭中一两个主劳力,所以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农村。这是造成“家庭分离”的制度性的根源。如果全家老老少少都随着农民工居于打工的城市,那么“返乡”的意愿和必要性就大大减少,流动性也随之大大减少。至于直接性的流动性减少,那只有稀释流动性,将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分流”,将学生流前置,把整个学期前移一周甚至半个月,或者干脆缩短学期,提前一两周放寒假。
第三项基础工作,就是增加运能。要通过挖掘,让运能最大化。长途的客运,尤其需要增加铁路的运能。而铁路的运能是由铁道的多少所决定的,可是,我们铁路建设的落后,已落后了半个多世纪,欠债也欠得太多了。在我看来,在现阶段,铁路路网的密布程度,远比高铁与动车的速度重要。
最后是客运的服务是否周到到位。许多苦难是人为造成的,那就是考虑不周全、服务不到位,平添了各种各样的折腾。
被买票难与坐车难给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旅客,真是比祥林嫂还可怜、还悲催。春节是快乐的,毕竟这是阖家欢聚的节日;然而,春运的苦难与春节的快乐反差实在太大。偌大的中国,不需要这样的“以乐景写哀,其哀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