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最美”两个字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先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再有“最美教师”张丽莉,还有“最美司机”吴斌,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美”奉献给了别人。“最美”作为社会文明的闪亮坐标,由衷地表达着社会公众的情感态度。而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这些“最美”的,足够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我们为经过身受重伤的小悦悦身边却漠然无视的10余名路人感到愤慨的时候,当我们为武汉的那些不敢救助摔倒的老人而仅仅只是旁观的人们感到痛心的时候,当我们为那些勇于救助他人而遭受委曲的施助者感到遗憾的时候……一些“最美”的人出现在了我们的周围,如同一滴滴道德文明的雨露,侵润着每个社会公众的心灵。
曾有人说:“当情感共鸣交融超越冷冰冰的利益交换,才能打造信任平台,锻造文明道德品质,夯实和谐发展基石。”五千多年的中华发展史,让社会公众都耳濡目染社会文明所散发的势不可挡的精神力量。传承至今的文明的鼓点,时刻在每位中华儿女心中激荡;薪火相传的文明的声音,始终在每个华夏子孙耳边回响;亘古久远的文明的频率,不断在每名炎黄后裔脑海共振。
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跨越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倘若离开了文明的牵引,丢掉了道德的准绳,丧失了精神的支持,发展之路将会日趋狭窄,跨越步伐也会日渐蹒跚,最终只会走进一条没有出路死胡同。
不可否认,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老矛盾相互交织、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的今天,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趋势越发显现。接二连三出现的涉及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各种问题,暴露了当前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的脱节,凸显了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绝对不能小觑,一旦解决不好,将直接会引发社会诚信危机和价值焦虑。
如何把握社会文明的价值向度?如何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精神支持?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面对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种负面问题,也许有人会灰心沮丧,也许有人会倍感不安,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为我们诠释了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彰显了道德的价值与张力,真实地讲述着一个事实:平凡而又朴实的美正蕴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海,道德文明的火种也隐藏在广大普通民众的心间。平时隐忍不发,一旦爆发,则是一股暖暖的精神洪流,则是凝聚民众力量的灯塔,更是感动无数你、我、他的精神力量。
文明的坐标,其实就是数之不尽的“最美”的凝聚。然而,如何从精神层面打动人心,给国家和民众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支撑?这一问题,不管在任何时候,也不管在任何国度,我们都能从最朴实、最善良、最珍贵的人类情感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