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廉洁故事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2-07-12 10:35:50 打印 字号: | |

范仲淹教子戒奢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苦恼多时,今天想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行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自报财产留清名

                      ——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廉洁的包公

 

  包公,名收包拯,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一直颂扬包公,是因为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扶弱济贫,除暴安良,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清廉洁净的楷模。

  包公曾经担任过北宋城开封府的知府。他在任期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开封城的一些达官显贵为了游乐消遣,纷纷在惠民河畔修筑亭院,在河中筑起道埂坝,将长长的惠民河截成自家的小湖,使得河水无法排泄,导致水灾发生。开封城里民房倒塌,人畜伤亡,一片汪洋。面对这帮胡作非为的贪官污吏,包公义愤填膺。他不顾各种权贵们和亲朋好友们的善意劝阻,毅然下令,所有在惠民河畔私自筑的堤坝和楼榭,必须立刻拆毁,如有违抗命令者,无论是谁,都严惩不怠。惠民河的河水重新奔腾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随之奔腾,随之蒸蒸日上,又回到了以前那安居乐业的生活之中。

  包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屈权贵,一切秉公办案,对寻常百姓,至爱亲朋和皇亲国戚都一视同仁。因为他坚持相信一句话,天子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无论是谁,只要犯法了,都得受到法律的严格裁定。

  有一次,一位富家公子犯了罪,那个权贵人家就送了一大箱金银财宝给他,他没有收下。权贵人家的人又以为包公觉得太少了。就又加了三大箱,包公还是没有收下,他语重心常地说:天子犯法,都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另公子呢?把他关进大牢,只不过是想把他教育好而已,这样,对您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听了这番话,还有哪个人会感到有不呢?

  还有一次,他的舅舅跟人打架闹事,家中人满以为是自己人顶多骂上几句,可包公铁面无私,当众被打了一百大板。他的侄儿贪赃,他也毫不留情,在菜市口开刀问斩。亲人们纷纷劝阻,但包公仍然只坚信那句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正是由于他的正直无私,敢于坚持正义,坚持公道,坚持清廉,中国老百姓都称他为包青天,他的事迹,会一直永永远远地留传下去。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后人称颂。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

  这一年轮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老百姓的疾苦这、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不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于谦又好气又能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哪!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甩起两只袖子对手下人说:你看,这里就是我要带的东西。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司马迁拒受玉璧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父亲去世后由他接任太史令。

  一日,司马迁正在书房翻阅史书,忽报门外有客求见,他连忙放下手里的书,示意有请。不一会,进来一位家仆打扮的人,小心地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和一个精巧的盒子。他打开书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这时,司马迁的夫人和女儿妹娟走了进来。妹娟好奇地打开那个小盒儿,只见里面放着一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玉璧,不禁赞道:“美哉!这真是稀世之宝啊!”

  司马迁见了,也不由自主的接过玉璧,翻来覆去的赏玩着:“是啊,如此圆润,这般光洁,真可谓白璧无瑕啊!”他的夫人见此情景,开口说道:“莫非大人想收下此玉不成?”司马迁微笑着道:“便是收下又能如何?而今送礼受贿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两袖清风者又有几人?”夫人听罢,忿然作色地说道:“送礼受贿,投机钻营此乃小人所为,大人一向深恶痛绝,不知今日为何自食其言。不错,收下此礼也许不会有人追究,但是只怕玷辱了大人刚直不阿的人格。司马迁一听,“噗嗤一笑:“夫人所言正是。我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夫人当真了。接着,他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此玉之美是因为它没有斑点、污痕,人亦如此。我是一个平庸之辈,从不敢以白璧自喻,但是如果收下这份礼物,心灵上的斑污就会增多了。

说着,司马迁随即将玉璧交给那个家仆,又挥笔给李广利写了回信。

后来,由于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被俘投降的事件,被处宫刑,但他仍然不忘父亲临终的教诲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予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裳,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率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廉洁的魏征夫人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责任编辑: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