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风?我认为“作风”就是人对某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又可分为“虚”、“ 实”两种表现形式。人们常议论某人作风这样、作风那样,实际就是对其对某项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评价。评价有好有坏,但通常人们只去议论人的作风“虚”的一面,对其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目的是督促其改进“虚”的态度,让其作风回归社会公序良俗认可、接受的轨道,从而促进社会朝着务实、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进步。但是,人们的议论评价仅反映在道德的层面,这种议论督促只能对那些尚存道德认知的人有用,而且发挥效用时间不会很长。这就是人们的作风时好时坏,时虚时实,摇摆不定,使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根源所在。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云南省委“十项实施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六项”措施,从制度层面确立了改进作风的目标任务。“八项规定”是党在转型发展,攻坚困难,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一项重要规定。从规定本身的文字表述看,体现出一个“实”字,通篇只提要求和具体做法、措施,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文字表述简洁明了,朴实无华,“规定”本身就是改进文风的表率。从规定的内容看,全文的焦点都要求关注民生、联系群众、厉行节约。这些内容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小事、细节上的东西,实则是关系国家民族的重大问题。有一句广告词讲得好:“节约无小事,但从小事做起”。干部的作风也同样无小事,也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改起。
改进作风,“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这句话,落地有声,铿锵有力,体现了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不论是“八项规定”、还是“十项实施办法”,还是“六项措施”,都给人以清风拂面的体验,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的党的温暖。这些制度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真真实实地落到实处。改进作风,贵在抓制度的执行力。据有关报道,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上任不到一个月,他们以实际行动力行了“八项规定”。从习近平深圳考察不封路,不住高级宾馆,观看水军舰队,同大家一起吃食堂,到李克强、刘云山开会要求不准念稿,十八大之后的新一届领导人的新作风,仿佛一阵清风,迎面拂来。他们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为全党和全国各级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树立了表率。
据《凤凰卫视》报道,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苏无锡新桥调研小城镇建设时被当地群众“围住”,李总理与上百位村民握手。李总理“被围握手”,展现了新一届领导人亲民的作风。这种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爱戴和拥护。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
从中央领导人力行改作风的实践中,不难发现这不再是一阵风,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纪律。只有把制度纪律转变为真切的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见到实效,才能长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改作风要抓制度的执行力,抓制度的执行力,必须“教育、监督、惩治”并重。光教育,不监督,制度就等同虚设,这也是改作风的内容之一;只监督,不惩治,就没有效果。就会转变回复到“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中。作风建设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开展了几十年,一直在这个怪圈中徘徊。就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的把改作风的制度落到实处,惩处的力度不够。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中纪委查处6官员违反“八项规定”的消息。表明中央对制度纪律执行力是坚定不移的。正是这种坚定执着,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永善来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现象逐渐减少,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逐渐密切。抓作风建设,抓住了问题关键、抓住了根源。实现“中国梦”的征程虽然曲折,但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