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山川常秀,诸生越旦汝司文。从来士习民成俗,勖彼行知尊所闻。见外发中务清正,涵今茹古去织棼。曰公似矣曰明要,签后纾予一念殷。”这是乾隆皇帝赐给清代著名直臣、廉吏窦光鼎的一首诗,用以表彰其清正廉洁及不畏权臣的风范。
窦光鼎(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之路。其一生历任庶吉士、编修、左中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学政、吏部侍郎、暑光禄寺卿、宗人府府丞、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等官职,仕宦生涯屡起屡扑,又屡扑屡起,而此则多因其为人耿直、得罪重臣同僚所起。
窦光鼎任职京师时,曾参与秋谳会审,因两起案件定罪适当与否而与刑部官员发生分歧,双方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面对刑部众多官员的反对,他毫不畏惧,一显硬汉本色。最后,乾隆皇帝因顾及群臣脸面,只得下诏责骂窦光鼎意气用事,但仍顶住压力,令其留任,因为皇帝深知窦氏耿直的个性,所以亦颇维护之。
虽有皇帝的照顾,但窦光鼎因反对官场黑幕、揭发贪官等作为,常常将自己置于险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查浙江亏空案中,时任浙江学政的窦光鼎上奏皇帝举发浙江省仓库亏缺巨大,乾隆帝遂派三位钦差秤诏秉着当时官场“官官相护”的恶习,企图将此事大事化小,上奏称亏空并不严重,与窦光鼎之奏形成针锋相对之势。乾隆帝为进一步明晰事实,派元老重臣阿桂赴浙再查。阿桂到浙江后,也站到了窦光鼎的对立面上。至此,窦光鼎被逼入绝境,他的所作所为既得罪了浙江当地大批官员,又与几位钦差大臣形成对峙,而且他坚持既定立场,且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语,表达了毫不妥协的姿态,这更加招致了对手们的拼死反扑。
危局之下,窦光鼎破釜沉舟,连夜奔赴距省城千里之外的平阳县揪出了部分官员的亏空脏证,从而抓到了支持自己立场的有力左证,一举扭转了原本不利于己的局势,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支持,惩治了贪官,清查了亏空。
纵观窦光鼎的仕途之路,可谓荆棘密布、坎坷异常。窦氏虽有满腹经纶,却屡屡因坚持己见、不肯同流合污而遭排挤、打击,但是面对逆境,他仍不改初衷,并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语,以明心志。其做人、为官之风骨,不但得时人赞许,亦令后人向往,足堪名垂清史、万古流芳。